通用设备需求景气度主要看制造业投资情况,目前制造业投资还处于承压状态。①2023年4月,国内PMI 为49.2%,环比下降 2.7 个百分点,低于荣枯水平线,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主要受市场需求不足和一季度制 造业快速恢复形成较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具体来看,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 50.2%和 48.8%,环比分别下降 4.4 和 4.8 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仍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总体保持扩张。②1-3 月国内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 7.00%,同比下降 8.6 个 pct,反映目前还处于探底中。
从前瞻指标来看,工业企业中长期信贷余额增速呈上行态势,工业企业利润摸底,但是原材料价格压力逐步降低、补库周期有望开启,预计后续会反映到制造业企业盈利与投资上。①2023年一季度末,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8.95 万亿元,同比增长31.69%,延续了 2022 年 6 月以来的增速上行态势。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3年1-3 月累计同比减少21.40%,目前还处于探底过程中。③2023年3月PPI 当月同比下降3.4%,4月CRB工业原料现货指数和20mm 普通中板钢材市场价当月同比分别下降 17.97%、16.24%,制造业成本压力正逐步缓解。④从库存周期来看,2023年3月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分别为6.20%、12.00%, 正处于较低位置,预计2023年下半年会逐步迎来补库周期。 总体上来说,我们判断通用设备整体景气拐点将会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显现,较前次策略报告判断的时间点有所推迟,虽迟但会到来。
1 机床:看好自主可控进展,期待下游行业复苏
1.1 2022年报&2023年一季报回顾:受制造业不景气及 2022Q1 高基数影响,整体利润下滑
整体利润下滑;海外、航空航天、新能源是最大驱动力。我们选取 15 家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刀具及注塑机上市公司进行分析。2022 年板块实现营收318.17亿元,同比+4.98%,归母净利润 28.48 亿元,同比-4.45%; 2023Q1营收 74.49亿元,同比-1.93%,归母净利润 7.01 亿元,同比-10.31%,主要受2022年制造业周期下行, 以及 2022Q1 高基数的影响。表现较好的公司中,纽威数控得益于海外销售拓展,拓斯达、科德数控受益于五轴机床需求增加,此外,产能释放、新能源车等新兴行业亦有一定拉动作用,而下游为模具等行业的国盛智科业绩表现较弱。机床刀具企业进行直销渠道拓展与海外渠道拓展,在制造业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均实现销量的同比增长,且中高端产能不断释放,均价总体上行。
向中高端升级趋势明显。制造业升级为工业母机提出新的要求:①数控系统是自主可控关键环节,华中数控高端产品占比提高,毛利率同比提升3.89pct。②机床整机方面,核心产品量价齐升,如海天精工的龙门/卧加/立加单价分别提升 2.5%/1.5%/5.4%,纽威数控的大型加工中心/立加/卧加单价分别提升 2.1%/14.7%/13.9%;受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需求拉动,五轴机床高速增长,科德数控 2023Q1 营收同比增长 40.36%,2022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30%,埃弗米(拓斯达子公司)2022 年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签单量超160台,同比增长超 60%,出货量超130台,同比增长100%以上。③机床刀具方面,国产刀具正积极替代进口刀具,头部企业也进行中高端产品的扩产,新增产能均价高于原始产能,未来量价齐升逻辑清晰。
1.2 机床整机:十年周期起点,制造业复苏、高端化、自主可控为重要推动力
我国机床行业有望迎来新的10年上行周期。数控系统与机床行业的景气度密切相关,机床的设计寿命往往为 8-10 年,2011-2014 年为金属切削机床的销量高峰,平均每年销售81万台,随后迅速回落,到 2019年仅为41.6万台,将近腰斩。若假设机床的寿命为10年,则国内金属切削机床的保有量于2017 年达到顶峰,为738 万台,随后已连续5年回落,供给格局进一步改善。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代表机床供给的保有量指标(金属切削机床寿命按照 10 年假设)不断回落,需求-供给的“剪刀差”不断拉大;从行业周期性来看,机床行业已走过了 7-9 年的下行期,当前站在十年新周期的起点,有望迎来新的10 年上行周期。
高端化①:制造业升级背景下五轴机床占比逐年提升。得益于航空航天、模具、船舶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首台套”等自刺激性政策给内资五轴企业带来红利,据 MIR 统计,2022年中国市场对五轴机床的需求数量为4415台,市场规模高达 95.7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内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整体复合增长率为 15%左右,远高于金属切割机床市场的复合增长率。
高端化②:AI 赋能机床制造行业,打开更多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是人与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更是机床智能系统的“控制核心”。在机床智能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体现在智能决策的自主性。如加工工艺的智能推理制订,加工信息的自主建模与智能分析,加工过程的智能决策、智能控制,加工之后工业大数据累积知识的自我成长学习、智能迭代优化等多个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床智能系统中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切削加工过程,包括加工前、加工中、加工后三个部分。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代替人工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决策的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机床控制系统的智能水平。
随着国际局势持续演变,自主可控的需求愈发迫切。由于西方国家依据“巴统协定”和“瓦森纳协定”等出口控制机制限制成员国向中国等国家出口武器装备和尖端技术产品,西方国家对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数控机床出口进行了严格管制。部分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完全无法从国外进口,导致国内重要企业的战略装备生产出现“卡脖子”的问题。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高端机床的进口限制,我国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电子等急需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军工行业面临全面封锁。
多项工业母机相关基金成立,助力产业发展。近年来,包括产业投资基金、科研类基金等工业母机及数控系统相关的项目陆续成立,引导、助力中高端产品发展,推动中高端数控系统的国产替代。
1.3 数控系统:工业母机大脑,自主可控关键环节
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制造装备的装备,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 “大脑”,是数控机床中技术含量极高的核心部件,一般占数控机床成本20%左右。
数控系统为自给率薄弱环节。机床零部件中机身、钣金件与传动系统部件实现了较高的国产化率,但在核心零部件上进口依赖度仍大,尤其是高端数控系统等仍然被国外厂商占据,整体国产化率仅 20%,为零部件国产化率最薄弱的环节。 高端进口、中端争夺、低端占领是目前国内数控系统的主要格局。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数控系统按功能、水平分为三类,即经济型、标准型和高档型。高档型数控系统关键在于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极高,市场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占据;标准型数控系统关键在于产品可靠性,产品附加值较高、稳定性高,市场主要由日本 发那科占据(日本基本不向中国出口高档数控系统产品);经济型数控系统主要取决于产品价格,进入门槛较低, 主要以国产品牌为主,市场竞争激烈。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按销售套数计算,国外品牌总体占有率约 45%,占据了高档型、标准型数控系统 70%的份额,主要集中在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国际龙头企业,在高档机床上国产数控系统安装率不足 10%。
行业突破:航空航天是自主可控关键领域,新能源汽车为国产厂商带来增量机遇。数控系统配套数控机床,最终下游为使用数控机床的制造业企业,按应用领域分主要是汽车、消费电子和国防军工等。其中,消费电子领域对精度、速度及可靠性有一定要求,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数控系统及配套国产化率相对较高。汽车领域对数控机床和系统的要求居中,但由于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国外的数控系统,国产化率较低,新能源汽车带来新需求,且对于交期要求较高,为国产厂商带来机会。国防军工领域技术门槛最高,长期只能购买国外高端数控系统,目前正在实施的国产数控系统在国防军工领域的示范应用项目,有望推动国产数控系统在军工领域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较燃油车加工难度降低,且交期要求高,为国产厂商带来机遇。新能源汽车有“电机、 电池、电控”三大核心部件,即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机由上下端盖和壳体组成,电池成组后也需要壳体保护和金属散热系统,而电控组件也需要壳体来保护,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金属壳体加工, 而这正是立加、卧加、数控车床、龙门加工中心等机床的主要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加工设备的供应链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为国内企业带来机会;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生产设备的交期及时性要求较高,国内企业更有优势。
航空航天是自主可控关键领域。由于航空航天加工设备大多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受瓦森纳协定等条约的限制,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军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企业在设备进口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严格限制,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存在严重的技术代差,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自主可控背景下,有望为国产数控系统提供更多使用场景,在研发、数据积累等方面快速提升,为高端数控系统带来机遇。
1.4 机床刀具: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头部企业迈向中高端
国内刀具市场欧美、日韩占据中高端环节,国产刀具企业在细分领域逐步追赶。目前国内刀具行业的竞争 格局大致可分为四个梯队:
(1)第一梯队是欧美刀具企业,定位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刀具解决方案,在高端定制化刀具领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第二梯队是日韩刀具企业,在高端制造业的非定制化刀具领域占据大 量市场份额;
(3)第三梯队是以株洲钻石、欧科亿、华锐精密为代表的国内头部刀具企业,主要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价格优势来挖掘细分市场的份额,并逐步积累自身技术实力对头部企业形成追赶之势;
(4)第四梯队为其他国内刀具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凭借价格优势面向低端市场为主。 国产刀具性价比优势逐渐显现,进口替代加速。
从刀具材料性能的相关指标来看,以华锐精密、欧科亿为代表的国内刀具企业的部分产品已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国产刀具的综合性能虽与欧美品牌还有一定差距, 但与日韩品牌的差距已不明显。从刀具的价格角度来看,根据产业链信息,国产刀片出厂价在 6-10 元/片,终端售价在 10-18 元/片,而日韩刀片进口价在16-20 元/片,终端售价在 18-22 元/片。国产刀片具有价格优势,且经销商加价空间更大,更愿推广利润率高的国产品牌。从配套服务上来看,国产刀具的更新速度远高于日韩产品, 且能根据下游厂商的反馈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在配套服务方面更具优势。受国产刀具性价比提升叠加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进口刀具市场份额自 2015 年起持续下降,2021年已降至 28.93%。
头部企业积极扩产,迈向中高端,均价将不断提升。头部企业扩产品类包含高端数控刀片、金属陶瓷刀片、 整体刀具等,从高端数控刀片来看,中钨高新扩产 1000 万片产能面向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欧科亿、 华锐精密 IPO 募投项目中的高端数控刀片均价也高于其目前均价;另外,金属陶瓷刀片、整体刀具也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均价大幅高于数控刀片,随着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头部企业均价未来也将不断提升。
2 工控:驱控层关系工业安全,进口替代加速
2.1 工控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零部件
工业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自动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工业自动化行业由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以下简称工控产品)和机电类产品构成,其中工控产品是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分为信息类、控制类、驱动类、执行类与传感类五个层面,机电类产品为集成部分或全部前述产品后形成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如通用类的工业机器人、机床,非通用的 3C 设备、光伏设备、锂电池设备等。 驱控是工控产品的核心,是工业自动化设备核心中的核心。工控产品五个层面中,①信息层是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执行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功能的软件,如 MES、PLM 等;②控制层主要 用于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变量或物体位置、倾斜、旋转等参数,如 PLC、HMI 等; ③驱动类和④执行类产品则根据控制端发出的具体指令驱动终端设备执行相关动作,如伺服系统、变频器、异步电机等;⑤传感类产品主要负责感应、测量、反馈内外部信息并传输相关信号,如视觉相机、传感器、编码 器等。其中,驱控层由于一般涉及核心工艺,在整个工业自动化体系中处于核心中的核心。
2.2 工控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工控市场总体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22 年受制造业投资低迷影响增速有所下滑。根据 MIR 睿工业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招工难、招工贵的情况持续,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的需求将继续增长,2016-2022年,我国工控整体市场规模由 2055 亿元增长至 2964 亿元,整体处于上升通道。 工控下游可分为 OEM 型和项目型,其中 OEM 型市场是批量化供应,主要针对设备制造,在工控整体市场规模中占比接近 40%,代表性下游行业包括机床、3C 电子、电梯、纺织等;项目型市场是指工程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在工控整体市场规模中占比接近 60%,代表性下游行业包括市政及公共设施、化工、电力、 石化。2022 年以来,不同类型的工控市场规模增速均呈承压。具体来看,OEM 型和项目型工控市场规模 2023Q1 分别为 264.81、483.3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62%、+1.29%;项目型工控市场自 2022Q1 开始增速持续高于 OEM 型,主要由于:①国际政治局势推动了国家能源储备计划的落实;②全球大宗原材料过去两年供应紧张, 供给端有扩张需求。
2.3 2022 年年报&2023Q1 业绩分析:营收增速短期承压,静待 2023H2 景气度反转
我们选取汇川技术、宏发股份、中控技术、英威腾、海得控制、科力尔、振邦智能、信捷电气、合康新能、 雷赛智能、伟创电气、步科股份、蓝海华腾这 13 家工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 2022 年及 2023Q1 工控板块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分析均使用整体法。 2022 年收入受下游结构性机会影响仍保持较快增长,2023Q1 收入增速放缓:1)2022 年,工控板块实现收入合计 563.83 亿元,同比增长 21.75%,在制造业景气度较弱的背景下实现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国产头部公司通过保供保交付、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推进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的优势,抓住了外资供应不足的机会,实现收入快速增长。2)2023Q1工控板块实现营收 130.73 亿元,同比增长11.60%,增速放缓主要由于 2023Q1 消费和出口下降导致制造业景气度降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1-3 月累计同比增速 7.0%,同比下降 8.6 个 pct。
2022 年盈利能力承压,2023Q1 净利率基本稳定:1)2022年,工控板块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33.11%、13.85%, 同比分别下滑 0.98、0.58 个pct,盈利能力下滑主要由于:①芯片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②部分企业在光伏、锂电领域快速拓展,而这些新能源行业设备商市场集中度较高,因此工控产品售价承压。2)2023Q1 工控板块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33.19%、11.42%,同比分别增长 0.00、0.07 个 pct,盈利能力能够稳定主要由于部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非经常性损益,其中汇川技术毛利率因为通用自动化产品占比上升而提升,英威腾和伟 创电气由于海外变频器收入占比提升而实现毛利率提升。
3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创新高,AI+人形机器人有望重塑行业格局
3.1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创新高,静待 2023H2 景气度反转
(1)工业机器人销量 2023Q1 整体销量短期承压,但是国产化率创新高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根据 MIR 睿工业公布的数据,2022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 28.30 万台,同比增长 10.4%,实现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车、锂电、光伏、医疗等新兴行业需求较为旺盛。 2023Q1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6.58 万台,同比下滑 3.26%,销量承压主要由于新能源车整车及零部件、 锂电池领域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放缓。
工业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国内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存在三类竞争者:第一类,“四大家族”, 产品技术、性能优势明显,市占率约为 40%,其产品多应用于汽车、3C 行业等高端应用领域。第二类, 川崎、那智不二越、电装等外资二线品牌,产品性能、价格介于四大家族和国产品牌之间,市占率约为 20%。 第三类,国产品牌,过去市占率普遍较小,但近年来明显提升。 2023Q1,根据 MIR 睿工业披露的数据,内资工业机器人占比达到 40.80%, 创历史新高,主要由于: ①内资机器人龙头企业在锂电、光伏、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在整车领域也开始渗透;② 内资工业机器人价格策略更加灵活,较外资品牌导入门槛优势明显。
(2)2022年年报&2023Q1业绩分析:营收增速短期承压,静待 2023H2 景气度反转
我们选取以下工业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厂商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业机器人板块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包括新时达、机器人、拓斯达、埃斯顿、哈工智能、埃夫特、瑞松科技、江苏北人、绿的谐波、信邦智能(备注:虽然汇川技术工业机器人销量已经达到 1.46 万台,但是因其总收入规模达到 230.08 亿元,来自机器人板块的收入贡献仅 2.44%,因此暂不纳入工业机器人板块分析)。
2022 年工业机器人板块成长性分析。2022 年工业机器人板块营收合计 214.27 亿元,同比增长11.46%,增速较 2021 年减少 3.32 个 pct,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制造业景气度偏弱,其中新时达收入下滑 27.37%,主要由于机器人子公司众为兴产销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归母净利润合计-14.13 亿元,同比+105.05%; 其中, 哈工智能 2022 年归母净利润为-5.88 亿元,同比下滑10405.49%,主要由于:①传统汽车行业产线投资不及预期;②公司部分客户的回款时间拉长,部分客户经营和回款出现风险,导致报告期内公司计提的应收款项减值达到 0.91 亿 元,同比增长79.11%;③部分参股公司因市场经营层面暂未有明显突破,经营风险有所上升,因此根据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为-0.94 亿元,同比-426.90%。剔除机器人与哈工智能后,2021 年工业机器人板块企业实现归母净利润-7.78 亿元,降幅缩窄至-8.89%。
2023Q1工业机器人板块成长性分析。2023Q1工业机器人板块营收合计47.14 亿元,同比增长14.18%,实现较快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 1.54 亿元,同比上升376.93%,主要由于江苏北人、机器人、哈工智能等公司系统集成项目验收增加。
2023Q1工业机器人板块盈利能力分析。2023Q1 工业机器人板块毛利率 20.76%,同比下滑1.14pct;净利率 3.28%,同比上升 2.49pct,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价格影响效果持续,净利率有所增加主要由于新时达转让众为兴股权,Q1 非经常性损益达到 1.34 亿元。
2.2 AI 赋能机器人,应用空间进一步拓展
AI 的快速迭代,我们认为将赋能机器人更加柔性,拓展应用领域: ①工业机器人应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使用成本来看,在传统制造业中,改变生产任务需要重新编写系统代码,还需要调试检验代码的正确性,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对特定任务中的物体识别、 机械臂控制进行学习,从而使得机械臂可以很好的完成分拣、装配等常规流水线任务,使用者只需要说出清晰的指令,系统将自动完成程序录入,快速进入新的任务状态。从成本进一步控制能力来看,多模态大模型推理能力强、准确度高,训练过程人力成本低,采用“无监督预训练”(亦称“自监督学习”)模式可以让大模型在海量数据中自行学习,无需人类干预,让模型快速地在训练中成长。随着 AI 计算能力逐步增强,人与机器之间实现柔性协作能力有望实现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和协作方式将经历重大的系统性变革。
②家用服务机器人使用体验将大幅提升:一方面,结合多模态数据感知,家用服务机器人将能够理解用户的语言指令,匹配语言指令做出规划和执行。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清洁、物体识别抓取等功能外,陪伴也将是一项重要能力,通过语音、图片的输入,家用服务机器人可以对用户当前情感状态进行预测,并匹配情感状态使用不同输出模型。
③配送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加快:首先,配送机器人拥有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地图系统,可以获得周围环境和具体位置信息,利用多模态模型,配送机器人可以完成 OCR 任务、获得目的地信息,从而进行分拣及相关路径规划。其次,在配送过程中,机器人获取的图像也将与目的地具体信息进行匹配,准确定位到小区、楼栋、单元,甚至到楼层和住户。
2.3 人形机器人发展将产生两大深远影响
影响一:供应链成本大幅下降。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预计在 2025-2027 年左右面向消费者进行交付,该人形机器人具备 40 个执行器,量产后价格将低至 2 万美元(14.3 万元人民币),售价/关节数量仅为 0.36 万元/个。目前,六轴工业机器人在仅拥有 6 个关节的情况下,均价超过 10 万元人民币,售价/关节数量超过 1.67 万元/个。自从 1959 年,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大大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展,根据 IFR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仅 51.7 万台。预计特斯拉机器人 量产后,机器人零部件成本将大幅降低,工业机器人也将持续受益。
影响二: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搭载了 DOJO 超级计算机平台的芯片,并配合自动驾驶 技术以及提供算力的 FSD 硬件。其中,DOJO 是特斯拉自研的超级计算机平台,可利用特斯拉车辆在道路行驶 中收集的海量视频数据,完成无人监督的数据标注和训练。DOJO ExaPOD 集成了 1120 个训练模块,内置 3000 个 D1 芯片,拥有 100 万个训练节点。FSD(full self drive)是原本特斯拉电动车的辅助驾驶技术,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实现更好的路径规划。AI 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语言-视觉-执行机器人系统能够处理多种结构、内容的 数据,将语音或者文本类型输入的自然语言指令并进行拆解分布执行,针对外界环境快速做出响应高效执行;多模态大模型还可以让人形机器人感知周围的环境,并随时用语言进行描述,例如导盲机器人使用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语言-视觉-执行”机器人系统,可发出“前方十米有一条马路”、“向前走五米后到达电梯”等指令, 将为盲人群体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人形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其运动精度与算法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多模态大模型而言,可 以通过模型参数量增大和训练数据量增大等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模型效果。从 GPT-1 到 GPT-3,模型的参数量从 1.1 亿个增长到了 1750 亿个,而 PaLM-E 已经达到 5620 亿个参数,目前还未看到参数量与数据量增长对模型 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未来关于 AI 通用大模型的研究会持续进展,参数量与数据量会持续增长直至达到瓶颈,多模态大模型也将随之更加智能精确。此外多模态大模型通过采用自监督训练方式使得数据收集变得简单,不需 要额外进行人工标注,从而在训练数据量增大的同时能够节省人力成本,提高训练效率。
4 激光:否极泰来,通用激光率先回暖
4.1 2022 年报&2023 一季报回顾:2023Q1 不同下游景气度分化,高功率切割增速较快
2022年:下游需求疲软,收入与利润承压。选取 8 家代表性激光板块公司, 2022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7.3%, 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17.1%。激光产业终端需求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行业、通用制造业、锂电行业以及泛半导体行业,其中占比较高的消费电子以及通用制造业在 2022 年需求疲软,对激光板块需求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导 致相关企业业绩负增长。 2023Q1:不同下游的激光板块公司分化明显,通用激光率先回暖。2023Q1 激光板块整体营业收入同比 -17.1%,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27.9%。其中下游行业占比不同的企业分化明显:1)通用激光率先回暖:下游通用制造占比较高的柏楚电子、锐科激光、维宏股份在 2023Q1 均实现收入同比正增长,主要系通用制造领域应 用的激光技术持续渗透,中低功率段激光加工需求先于整体通用制造回暖,高功率激光加工加速渗透、需求增速较快,海外激光需求明显改善。2)消费电子仍需求疲软:下游泛消费电子占比较高的大族激光、杰普特、德龙激光、英诺激光、金橙子在 2023Q1 整体业绩不佳,主要系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仍较低,其中杰普特依靠拓展新能源业务实现正增长。
4.2 激光器已开启供给端出清,需求有所好转
多年价格战致使激光器厂商利润率持续下滑。2018 年起,光纤激光器价格持续下降,锐科等国内激光器厂商毛净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滑。在 2020 年疫情后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价格战有所趋缓,锐科毛利率在 2021Q1 一度大幅修复,但 2021Q3 以来,通用设备投资下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锐科毛利率再次走低,2022Q2 降至低点 11%。 2022 下半年光纤激光器价格战有所趋缓,供给端出清已开启。产业链价格战发展至今,众多企业已面临经营困境。激光设备环节,据 2022 年中国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2022 年超两成的激光切割设备厂商亏损或倒闭;激光器环节,部分企业已开始收缩亏损的钣金切割连续光纤激光器业务,体现出产业链供给端已逐步开启出清。龙头企业锐科激光的毛净利率于2022Q2 降至冰点后,持续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成本控制,此后盈利能 力逐季度改善。
从需求端看,激光技术持续替代传统加工技术,中低功率需求已先于整体制造业回暖,高功率、海外市场增长明显,后续期待通用制造投资进一步回暖。1)国内市场:据锐科激光披露的投资者交流活动记录表,一季 度激光下游需求在春节后逐步回暖,其中高功率产品需求旺盛,锐科激光的万瓦以上高功率产品销售台数同比实现约 200%增长,部分明星连续产品已开始出现缺货情况。我们判断,2023 年以来,由于激光自身具备的成长属性,激光下游需求先于整体制造业回暖,且在钢构、船舶等厚板加工领域替代等离子的速度加快,驱动高功率激光相关产品需求高增。2)海外市场:2023 年以来海外市场对国产激光设备的需求较为旺盛,中低功率方面主要系东南亚地区驱动,激光切割技术持续替代等离子切割等传统加工技术,高功率方面需求地区较为分散,主要系重工领域需求旺盛。展望 2023 年全年,期待国内制造业复苏进一步驱动激光产品需求增长。
5 仪器仪表:万亿市场空间,电测仪器高端化趋势明显
5.1 产业链:仪器仪表产业上游主要为五金、传感器厂商,下游应用于工业、电子等各领域
仪器仪表行业上游主要有五金厂商、传感器厂商、LED 厂商、电子元器件厂商、电子材料厂商等。行业中游主要为科学仪器、医疗仪器、电测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服务商。行业下游主要包括建筑测绘、石油化工、轨道交通、通信、环境监测、消费电子等不同领域的相关企业。
5.2 整体空间:2022 年中国仪器仪表企业收入达 9035 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 1000 亿
从收入端(市场规模)来看,2022 年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达 9835.4 亿元,同比增长 8.06%。从市场规模来看,2012-2022 年,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 CAGR 为 4.18%,其中 2022 年同比增长 8.06%,延续了过去 2 年的正增长。从利润端来看,2022 年主要企业利润达 1017.6 亿元,同比增长 6.33%。2012-2022 年,国内仪器仪表主要企业利润总额 CAGR 达 6.49%;2022 年利润总额首次突破 1000 亿元,创历史新高。
5.3 电子测量仪器: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超千亿,高端化趋势明显
全球市场:增速较为平稳,2025年市场规模超千亿。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保持持续上升的增长势态。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预计 2017-2022 年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 CAGR 为 5.3%,预计 2022 年同比增长 5.46%至 951.40 亿元。预计 2023-2025 年三年 CAGR 为 5.74%, 并于 2025 年市场空间达到 1124.76 亿元。 中国市场:增速快于全球,全球占比提升。受益于中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下游新产业的快速发展,2017-2022 年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 CAGR 为 10.90%,显著快于全球,并于 2022 年达到 346.73 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比 重约三分之一。预计 2023-2025 年三年 CAGR 为 6.84%,并于 2025 年市场空间达到 422.88 亿元,全球占比或 达到 37.6%,呈逐年稳步提升趋势。
6 检测服务:朝阳行业稳健增长,优选龙头强者恒强
6.1 业绩回顾:2023Q1 业绩加速增长,盈利能力显著修复
检测服务板块业绩整体稳健增长。我们以 15 家检测服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检测服务板块的业绩表现进 行回顾。2022 年检测服务板块实现营收 262.35 亿元,同比增长 14.14%,归母净利润 34.38 亿元,同比增长 5.79%; 2023Q1 实现营收 54.58 亿元,同比增长 18.93%,归母净利润 4.44 亿元,同比增长 35.72%。整体上检测服务板 块的收入和利润规模保持相对稳健增长,2023Q1 业绩增速显著提升。 外界经营环境波动导致 2022 年盈利能力下滑,2023Q1 实现快速修复。2022 年外部环境承压,检测服务板 块收入稳健增长,体现出行业的经营韧性;但是由于检测业务在人员外出采样、跨地区实验室协作等方面受到影响,实验室产能利用率受限,对于毛、净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2023Q1 头部企业接单情况回暖,产能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显著好转,苏试试验、广电计量、谱尼测试等头部企业 Q1 业绩 均超出我们预期,经营质量不断提升。
6.2 发展展望:朝阳行业长期发展向好,检测龙头强者恒强
检测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检验检测贯穿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过程中,为现代分工经营提供信任背书。随着企业产品升级、新产品、新行业的出现,检测服务的需求能够随着产业升级保持较高增速。 考虑中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升级阶段,且强制性检测领域不断放开的趋势明显,整个行业增速可期,为朝阳行业。2021 年我国检测服务行业收入为 4090.22 亿元,同比增长 14.1%;检测机构数量为 51949 家,同比增长 6.2%。 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年复合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 10%-15%,约为 GDP 增速的 2 倍,长期韧性凸显。2023 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提速,相应的检测服务需求将持续释放,检测服务企业业绩增长或将提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政策支持下检测服务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我们认为:①检验检测作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质量强国中具有重要意义,检测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程度将得到提高,有望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化、产业化更加成熟。②随着质量治理体系和质量标准更加完善,检测需求将不断增加,检测服务行业空间将逐步打开。③在政策推动下行业内部资源或将进一步整合,集中度提高,利好检测服务龙头企业。
7 机器视觉:3C 及新能源为主要驱动因素,看好 AI 变革下应用场景开拓
7.1 2022 年报&2023 一季报回顾:行业稳健增长,股份支付影响利润释放
整体收入稳健增长,股份支付影响利润释放。我们选取 4 家代表性机器视觉公司,2022 年机器视觉板块整体营业收入同比+19.32%,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11.82%;2023Q1 整体营业收入同比+8.88%,整体归母净利润 同比+73.96%。从行业占比来看,3C 仍是机器视觉行业的最大下游,2022 年来自 3C 行业的营收占比分别为奥普特(56%)、凌云光(占机器视觉业务的 38.84%)、天准科技(50%)、矩子科技(主要下游为 PCB,终端触及 3C 为主);新能源行业增速更快,如奥普特针对 C 公司开发的锂电检测生产线,天准科技的光伏硅片分选机, 凌云光的锂电池隔膜检测设备等。作为高科技企业,四家公司均有大量的股份支付费用产生,影响利润释放。
7.2 3C 及新能源仍为主要下游,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打开应用空间
预计至 2025 年机器视觉行业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 亿元。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从全球市场来看,Markets and Markets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为 804 亿元,同比增长 12.15%。GGII 预计至 2025 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 亿元。2022 年至 2025 年复合增 长率约为 13%。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国际机器视觉厂商的重要目标市场。国内 3C 电子、新能源、 快递物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相关企业的扩产需求,机器视觉需求增长明显。GGII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 机器视觉市场规模 138.16 亿元(该数据未包含自动化集成设备规模),同比增长 46.79%。其中,2D 视觉市场规 模约为 126.65 亿元,3D 视觉市场约为 11.51 亿元。根据 GGII 预测,至 2025 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 349 亿元,其中,2D 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 291 亿元,3D 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 57 亿元。
8 工具五金:期待三季度下游去库存后的业绩改善
8.1 2022&2023Q1 总结:下游去库存延续,期待下半年锂电 OPE 产品放量
下游去库存延续需求整体偏弱,细分赛道商用锂电 OPE 有望贡献业绩增量。2022年工具五金行业重点公司实现营收及净利润合计分别为 1145.97、89.6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50%、6.43%;2023Q1 工具五金行业重点公司实现营收及净利润合计分别为 24.03、1.55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12.38%、36.83%。2023 年工具五金行业下游整体需求偏弱,宏观环境反复变化和国际摩擦不断加剧,面对物流运力紧张、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及海运价格大幅变化等形势影响下,工具五金行业整体增速较慢,同时在 2023Q1 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以电动工具为例,行业整体去库存进展慢于预期,Q2 并未呈现出明显改观,预计在 Q3 客户去库存情况改善后,电动工具行业有望修复。此外,随着电动机技术对内燃机技术的逐步超越,新能源园林机械的优势更加明显,OPE 行业油改电趋势持续,泉峰控股、格力博等 OPE 厂商将于 2023 年下半年推出商用锂电 OPE 产品,有望在 2023 年行业增长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贡献业绩增量。